把《诗经》唱到全世界去,这是陈燕青22年来的梦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一间排练室里,婉转而悠扬的《诗经·关雎》,有如一缕清风淡淡地飘出窗外。
“《诗经》演唱极具魅力,没有音乐伴奏,全靠歌者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和情绪的把握。”作为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的团长,陈燕青认为《诗经》演唱是唱和吟的结合,美就美在“唱什么歌,就会有什么画面浮在人们的眼前”。
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这支民间合唱团以演唱《诗经》为主,采用无伴奏四声部合唱的艺术形式,在群众中传诵经典。
结缘《诗经》,一唱就是22年
陈燕青说,合唱团结缘《诗经》,还是因为一部电视剧。
1996年,刚刚成立的合唱团有幸参与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战国篇》的音乐创作。时任电视剧音乐总监、著名演奏家刘森发现,这支合唱团演唱风格质朴热情,古风古韵,特别适合唱《诗经》。
“大家以前只唱民歌,从来没唱过诗词。优美的唱腔,一下就把大家迷住了。”陈燕青还记得《东周列国》在焦作拍摄了两年,其间,刘森给团员们耐心讲解,《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反映的是周代社会中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团员们听得如痴如醉。
陈燕青说,为了达到以古韵唱古词的效果,刘森老师还和其他几位作曲家通过挖掘古谱,重新为《庭燎》《柏舟》《谷风》《鹿鸣》等10多篇经典篇目编曲,并对合唱团的表演形式进行整体提升。
“吟唱《诗经》更能表达文字之外的一种意境。”陈燕青有着自己的体会,通俗歌曲和《诗经》的演唱区别在于,前者唱的是旋律,而后者唱的是人的情绪和词韵味。
《诗经·伐檀》是一首表现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诗歌,表达了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愤怒和反抗。“演唱的时候,既要表现出劳作的热闹场面,也要表达出压抑在人们内心的熊熊怒火。”陈燕青说,感情到了,情绪到了,声音直接“一嗓子”甩出来,那种酣畅淋漓的效果就达到了。
2008年,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以一首《采薇》,获得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优秀奖,多位音乐大师称赞她们“演唱清新、质朴,像来自田野的清风,不可多得。”2017年,合唱团受邀赴北京参加全国“新教育”领头人朱永新教授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设计的全国首届文化课程研习营,进行了为期15天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如今,合唱团的演唱风格越发成熟,先后在全国各地演出100多场。
《诗经》传唱是艺术传承,更是人文教化
如何让现代人更好地接受传统文艺,尤其是高雅艺术?陈燕青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诗经》传唱应该从学校入手,从娃娃抓起。
团员卢媛媛是李庄学校的音乐教师,她不仅自己唱,还带着学生们唱,课上教授手语舞《礼》,课下积极传播传统文化。“把书本上的古诗词优雅地唱出来,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感觉很特别。”卢媛媛认为,传统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希望孩子们看到柳树能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孩子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自然而然就把古代音乐传承了下来。”卢媛媛说。
《诗经》传唱不仅是艺术传承,更是人文教化。团员李海艳是待王学校的音乐老师,她精心设计,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和有趣的活动中品味经典。
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问:“老师,什么是君子?什么是淑女?”李海艳说:“品行端正的男子是君子,心灵美好的女子是淑女。”翟赫夫小朋友看到表妹吃饭的时候吧嗒嘴,就用《诗经·相鼠》里“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的词句,告诉妹妹做人要端庄,讲礼仪。
现在,马村区筛选出一批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诗经》和古诗词,在中小学校推广,诵读、咏唱《诗经》已成风尚。
《诗经》合唱团的受众还在不断扩大。团员段琳的妈妈陈阿姨今年63岁,她先是恋上曲,接着爱上词。“刚开始听女儿唱《诗经》,词意听不大懂,只是觉得旋律很好听,慢慢学诗词,才发现其中的美妙。”陈阿姨说,如果没有这么好的音乐,也不会知道老祖宗还流传下来这么好的文化。现在,陈阿姨由“铁粉儿”转为“后勤部长”,不仅支持女儿唱《诗经》,还积极为合唱团忙前忙后。
看到《诗经》传唱在马村区呈燎原之势,最欣慰的还是陈燕青。“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申请了今年的国家艺术基金,合唱团有了资金保障。下一步我们还将进高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我们梦想着,有朝一日把《诗经》唱到全世界去!”陈燕青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