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影子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15日 | ||
中院刑一庭 王凌强 匆匆一年,四季不凡。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能够镌刻入记忆深处的,毕竟寥寥,好多日子,不经意间就悄悄的溜走了,再也留不下任何痕迹,因而,岁月便变得越来越快,感觉今年的头还没开好呢,一晃就到了年尾,再去回忆,发现连昨天的经历都想不起来了,这就是近事遗忘的毛病。 俗话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当年上学的时候,不但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也相当重要,好多好学生的课堂笔记都成为其他同学争抢的范本。后来工作了,遇到开会,不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回头可能就忘记会议内容,如果有交代的具体事项,更应该记录准确,不放心了,还要反复去核对。因此,无论一个人记性再好,也不可能记住或者记准所有事情,用适当的方式,记录曾经的过往,特别是那些特别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或者事情,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长年累月不间断的喜好吧,我比较迷恋摄影,原来是用相机,开始是胶片机,拍了几百上千个胶卷,柯达的、富士的、还有国产乐凯的等等等等,后来用上了数码相机,不再吝啬胶卷了,就不断的拍啊拍啊,从微距到长焦,内存卡不断的不断的变大,拍出的照片每年都可能上万张,开始导在电脑上,后来因我的电脑崩盘过,不放心,又配了若干移动硬盘专门存照片,经常吧,回头翻翻所拍的照片,那行进在各路景点的一幕一幕,那活跃于闹市深山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可以说,我是天然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好多微友喜欢我的照片,除了过誉的成分外,可能图片中体现的朴实的美感在起作用,我可从来没有经过系统而专门的训练,只是铁杵磨针罢了。 再后来,网络兴起并发达了起来,手机的摄影功能不断强大,笨重的相机再不愿背起,随手拍又成了新习惯。近些年外出的机会少了,尤其疫情以来,几乎没有远足,因而,街头巷尾,四季变幻便成为记忆和描摹的主角主景,景色便拍出了心境,图片背后就有了适配的情绪,所以,干巴巴的平面图片的背后附上了三维的情感因子,由此图片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再后来,兴起了微信朋友圈,我开始尝试在微信上发图片,将得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逼迫自己不停的用心挖掘更好的体裁,用心用情拍好每一张照片,不做任何剪切修饰的精选后发出来,因为用心,所以获赞无数,且基本都是朋友发自内心的点赞。随后随着朋友圈的扩大,对于敏感的问题坚持从来不转发,与工作有关的也自觉不转发,内容不涉及,只在业余时间,随心闲逛时,拍下生活中的点滴,四季中的变化,在储存图片的同时,根据心情组织文字,在非工作时间的闲暇中,发个朋友圈,引起好多朋友或点赞或默默地关注,许多长久不见的朋友,往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经常看你的朋友圈,为你所配的文字而感动于你的感动,你的好多照片我都下载保存了,有的还发在了我的朋友圈!”我时常因陌生而熟悉的朋友的真诚而感动。 日积月累,我图片配文字的朋友圈便不时的发布,渐渐的成为习惯。期间,所写的散文合出了一本散文集《散文十二家》,所发的小诗选出了124首合出了一本《诗词十二家》,虽有附雅之嫌,毕竟将心血变成了真实的铅字,心下甚慰。玩微信的时候发现,网上有专门制作微信书的,试着做了一本,发现还真的不错,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制作了三年,今年就是第四年了,将沉甸甸的数千张图片和数百篇文字积累出的铜板相纸形成的书籍捧在手里抱在怀里,简直就是自己岁月的沉积,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变得历历可数,许多人生经历不仅仅泛起在不醒的梦境里,也同时化作实实在在的可抚摸的具象物!由此,将岁月的影子别进了一本本微信书里,待来年坐着摇椅慢慢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