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乡野记忆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2月08日 | ||
高新区法院 宋杰 夏日炎炎似火烧,好像今年的夏天特别热,还没入伏就热的人心烦意乱。不由得再次拿起床头的那本《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读了起来。作者笔下那些乡野记忆,就像乡间的缕缕清风拂过脸颊,令人觉得凉爽了不少。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几年前在省城培训基地的图书馆。在大部头的工具书和装裱精美的图书中间,这本书像一个害羞的幼童,怯生生的立在书橱角落。但它的封面吸引了我,淡绿的底色,印象派的小草和果木庄稼之间,穿插着卡通版的小鸟、牛羊和农具,有种“莺飞二月天,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早、趁风放纸鸢”的意味。书不算很厚,二百多页,但是内容慢慢吸引了我,于是千方百计淘了一本,放在案头,时不时捧来读一读。 从题材来看,这本书算是散文集。但是有些篇章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又像是小小说。虽说讲的是普通乡村最常见的物事,但文字朴实自然,看得出来,作者对家乡是挚爱的。就像老友一双,对坐闲聊,把乡野的四季、节庆、风俗、亲人、劳作、吃食、趣事等等,一一娓娓道来,以后就攒成了十二章节的文字。 书的名字虽然是乡野趣事,但总要以人为经纬,方可叙事成文。作者笔下的人物,大都没有名字,都是乡村常见的男男女女。春雨沥沥,性子急的女人唠叨着男人赶紧下地看看,男人何尝不知,但要装作成竹在胸,只把农具从墙上摘下,反复清洗打磨,虽说是小场景,但也趣味盎然。“我”的父亲一生未曾辉煌过,在乡镇企业退休后,还获得了一个“从事乡镇企业工作30年”的荣誉证书,让老人家高兴的不得了;“我”的母亲常年生病,“似乎一直不曾年轻过”,但凭着一双能干粗活也能干细活的手,照顾着家里的老老小小。“我”也会挨打,挨父母的打,长大以后才明白,“这道理,那道理,犯错就会挨打,打在身上的疼,才是真正最质朴、最实在的硬道理”。能掐会算的“尤家大爹”,一辈子给红男绿女对生辰八字,却给儿子娶了一个并不喜欢的媳妇,被当做笑话。还有能弹会唱的“王老六”、读了十年书却迂腐的像孔乙己的“任倌”等等。因为总体不在描写人物,所以对于人物大都是白描,鲜有内心的刻画。正因如此,更显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物”,对于很多90后、00后来说,都很陌生了。碾谷碾稻用的“石磙”、与之相配套的木“磙板”,曾是多年前乡村的标配。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草鞋耙子”是个啥东东?经作者一介绍,加上那个谜语“丁字头上七个点”,才有些恍然大悟,原来是打草鞋的专用工具。在没有伞和雨衣的年代,“蓑衣”和“斗笠”是乡亲们下地干活必备的,看到这两样,不由想起了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为人们一路成长遮风挡雨的“土屋”、爬满豆角瓜秧的“篱笆”、孩童挨打时被视为避难所的“草垛”,都是山野乡村的特有地标。能看家又能护送孩童上学的“土狗”、能荡秋千又能解馋的枇杷树,伴随着一代代人走过童年,走过乡野四季。 作者是土家人。一方水土,自有一方的“事”。特有的“火塘”边上,鲜甜的红苕洋芋、滋滋冒油的自制香肠,皆可“烧烤”,让大雪纷飞的冬日人情味十足。土家罐罐茶,喝一口下肚“顿觉止渴生津,消困解乏”,旁边的老爷爷老奶奶说着陈年旧事,让人领悟着古朴自然的民间茶道,乐趣无穷。作者笔下的“年”,颇有看头,山里的年味要早于城里,冬至一过,人们开始忙活杀年猪、打豆腐、做“土爆竹”、团汤圆;男人们在“老屋”里大展身手,“十碗八扣”年年吃,总要有些新花样;这时的男人神气十足,把女人们支配得像只陀螺团团转。还有惊蛰、端午、中秋等等,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都有一席之地。那些乡间记事,即使韶华不再,每每念起,却令人心生暖意。 封面书名的旁边,还有行小字“我的乡村我的愁”。我想,这里的“愁”,很多是乡愁。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们怀念着家乡、童年,还有那些年的温暖物事。都市,有我们的梦想;家乡,才有我们的过往。 一本书,如果读来能与我们产生共鸣,能直击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算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就是这样一本书。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