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与日照
岳思卫
梁鸿,何许人也?可能很多日照人并不知晓。笔者此前也是了解不多,特别是其与日照的瓜葛从未听说。直到最近,笔者细读“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才对梁鸿以及与日照的关系,有了较细的了解。
大家都知道,《滕王阁序》是我国历史上一篇十分著名的骈文,其中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被后世素称为千古绝唱。在该文中后部分,王勃在感叹“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之时,作者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译义: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第一次读到此,“海曲”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海曲不就是我们日照的古称吗?怎么我们的史料记载中,没有这个情节(可能有人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本人的孤陋寡闻,没有注意到)?就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初步搞清了部分史实,现在就给大家慢慢道来:
先说说日照市民普遍了解的“海曲”。据史料记载:海曲,古县名。秦至西汉,山东日照属琅琊郡海曲县。汉初先因秦制,日照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郡治东武(今诸城),故城在现今秦楼街道烟墩岭村。海曲县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由于王莽时期的经济、社会混乱,给海曲经济带来重大灾难。新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为报杀子之仇,率众攻破海曲城,杀县宰以祭子墓。吕母起义,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王莽政权,随王莽政权的灭亡,海曲县遂废,至后汉时期改称西海。
这里还应当说明的是,按《辞海》(1988年7月第一版)的解释,“海曲”还有指“沿海偏僻的地方”的意思。这里的“海曲”是形容词,较之作为地名的名词的意思是不同的。联系到王勃此文上下两句的对偶关系:长沙对海曲,王勃的原意,应该就是作为名词而使用的。
下面再说梁鸿。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记载,梁鸿,汉代文学家,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汉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公元25年——104年)。梁鸿生于官宦之家,幼时父亡母嫁,家道衰落,梁鸿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京师长安谋生和求学。在父亲昔日的几位故吏帮助下,得以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就读。学习期间,梁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书、诸子、诗赋无所不通,成为小有名气的学子。
毕业后,梁鸿来到长安郊区的皇家林苑——上林苑牧猪为生。一天,梁鸿在家边做饭边读书,读到入神处,疏忽了灶中之火,引起火灾,不仅烧光了自己的小家,还蔓延到邻居,烧坏了部分财物。事后,梁鸿把自己喂养的小猪全部赔出,并且无偿给邻居做工,不懈朝夕,勤勤恳恳。日子久了,邻居和村里人都十分敬佩梁鸿。
后来,梁鸿回到家乡平陵,耕种自给,读书养性。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还是显露出来。很多人慕其高洁,纷纷遣人提亲,但梁鸿都因其庸俗脂粉而加以拒绝。最后,梁鸿还是看上了一孟姓人家姿色不佳,但知书达理、侠义礼贤、吃苦耐劳的女儿,两人结为伴侣,梁鸿为其取名孟光。婚后不久,两人就隐居霸陵山中,过着恩爱、平静、恬然的生活。
夫妻俩的隐居生活不久就被打破:很多人慕名前去请教书中的疑难问题、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夫妻二人决定前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不禁有些不满和失望。梁鸿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噫!只见宫室连云蔽日,噫!看不见百姓的辛苦,噫!漫漫辽辽的宫殿,噫!。
当时在位的是东汉第三代皇帝—汉章帝刘炟。其得知这首歌后,龙颜大怒,传令捉拿梁鸿。梁鸿不得不改名复姓运期,与夫人孟光跋涉千里,来到齐鲁之地、黄海之滨的海曲(日照),找到了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随时光的推移,汉章帝改变了对梁鸿的怒意,又知道梁鸿在日照隐居,就传下圣旨,让梁鸿到朝内任职。但梁鸿淡泊名利、不出仕途的性格没有改变。为了避免不应皇帝之命而带来的麻烦,夫妻二人又从日照南下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匿名依附于大族皋伯通门下做工,最终殁于吴地。
如果以上还没有让大家有较深的印象,我再说个成语故事,大家一定会记住梁鸿。梁鸿到了吴地皋伯通门下后,夫妻俩靠舂米过活。皋伯通开始并未留意这个舂米人是何等人物。一天,他偶然看见孟光给梁鸿送饭,只见妻子恭恭敬敬地走到梁鸿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进的他的家宅内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这就是“举案齐眉”成语的来历,后用来形容夫妻互相尊重。
梁鸿流传下来的著作不多,但作为汉代文学家的地位不容置疑。他在日照隐居期间的方方面面,见诸于我们媒体的不多,还有待于历史研究人员的发掘和努力。日照历史悠久,出产的名人、望客灿如星辰。他们的存在,不论是匆匆过客,还是生于斯、成于此,无不都给日照浓重的文化篇章抹上惊艳的一笔。日照的历史正在继续,历史人物的身影应当伴随我们一起前行。
本文写作期间,《人民日报》刊载了名为《贾傅井依然,风雨说沧桑》的文章,讲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西汉时期从朝内被贬任长沙王太傅的贾谊,其故居历经2190年,如今仍被保留在长沙太平街上,成为见贤思齐的人们凭吊的实体、精神的再续。这对我们日照应是一个极好的借鉴。